银球转动间,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承载着不同模样的乒乓热爱。昨天,2025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“全民迎全运”乒乓球公开赛在上海市体育宫落幕,这个赛场,从不是只论胜负的竞技场。有人年过五旬仍紧抓参赛机会,在赛场逐冠的同时享受社群温情;有人从这片群众赛事的土壤起步,将磨炼化作进阶国际赛场的底气。这个赛场上球友的故事,诠释了这项赛事 “包容多元、助力成长” 的特点,更体现了他们“快乐乒乓球 新民朋友圈”的心声。
把热爱留在赛场
每一年“趁还没满60岁,得抓紧每一届机会。”59岁半的朱克奇,用一座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中老年组男子单打冠军,为自己的“倒计时参赛生涯”添了份亮色。
自37岁踏入上海业余乒乓圈,他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次数早已记不清。打着打着,他成了中老年组里年纪偏大的选手,即便“以大打小”,也渐渐练出了“难逢对手”的实力。“按年龄规定,明年我还能再打一届单打比赛。” 说这话时,朱克奇眼里满是对赛场的眷恋。
2017年,中智浩云乒乓球俱乐部成立,朱克奇受邀担任会长:“团体赛能组队参赛才热闹,大家一起打球的氛围最珍贵。” 如今的他,每周雷打不动训练三次,即便将来超龄无法再登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赛场,他也早有规划,“到时候就带队员来,当现场指导、做拉拉队,照样能参与进来。”
在他看来,乒乓球从来不是“非赢不可”的较量:“爱好嘛,赢了当然开心,输了也没关系。关键是乐在其中,把‘快乐乒乓’传递下去。”
乒乓友谊暖过胜负
老友相见,分外热情。当“师姐”黄锡萍出现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看台,前世界冠军张德英和曹燕华欣喜不已,三个人一起,在热烈的乒乓氛围中,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。
忆往事,快乐的一幕幕在眼前闪现。黄锡萍曾是全国女子单打冠军,是上海女队夺得全国冠军的主力队员,在队里看着曹燕华一点点长大并扬名世界赛场。退休后,她时常来到张德英乒乓房,和老朋友打球交流。“我早就想来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看看了,这是全上海最大的乒乓业余赛事。”黄锡萍说。从半决赛决赛,三姐妹看得津津有味,夸赞水平高。
这就是“乒乓朋友圈”的魅力恒正网配资。
(左起)张德英、黄锡萍、曹燕华,老友相聚分外亲热
从周六清晨 9 点到周日傍晚 5 点,柏旻辉把整个周末都泡在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赛场。他明明只报了中青年组的比赛,却甘愿守满两天,答案藏在他热心的身影里:“我球打得一般,刚好帮几个朋友看看孩子,给他们指导指导、加加油。”
这次参赛的小朋友没让人失望,一路闯进决赛,柏旻辉就像临时教练,在场边紧盯每一个球,得分时比孩子还激动,失误时又及时递上鼓励。“年年都来新民晚报红双喜杯,打着打着就和好多人成了朋友,不管是球友还是孩子家长,都跟老熟人似的。” 他笑着说,来这里的第一目的从不是赢球:“我早就被淘汰了,但坐在场边看比赛也特别享受。专业选手能报公开组,我们业余球友既能开眼界,又能聊聊天,多好。”
每场比赛结束后,柏旻辉还会把拍摄的视频剪一剪,回去反复回味赛场的热闹。“乒乓对我来说,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了圈子。认识了好多工作之外的朋友,每次来赛场,都像赴一场老朋友的约。” 他忽然想起赛事的口号,笑着补充:“这不就是‘快乐乒乓球 新民朋友圈’嘛,我算是实实在在体会到了。”
助闯欧洲赛场
从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群众赛场,到中国乒超联赛的专业舞台,再到克罗地亚联赛的国际赛场,上海队选手刘佳琪始终记得:“在上海这场最大的群众性乒乓赛事里练出的本事,让我的每一步都更稳。”
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赛场氛围,是她难忘的“成长课堂”——观众席紧挨着球台,球友站在挡板后加油、讨论、记录,热闹得像一场派对;更特别的是,作为群众性赛事,公开组对手年龄跨度大、地域来源广,很难像专业赛事那样提前研究战术,“这种‘随机应变’的磨炼,后来帮了我大忙。”这两个特点,在樊振东取得德甲联赛首胜时,也有体现,在欧洲联赛,也常需快速适应陌生对手,而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经历早已让她练就这份能力。
刘佳琪夺得冠军
本届比赛,刘佳琪与队友陈均金的公开组女单决赛,成了最吸睛的收官战。两人身后没有教练指导,只有越聚越多的球友驻足呐喊。最终她成功卫冕,赛后第一时间便收到了克罗地亚萨格勒布Casl博士俱乐部队友、前世界冠军倪夏莲的祝贺:“恭喜小刘,能在上海最大的群众比赛卫冕,太为她开心了。”
倪夏莲坦言,当初正是看中刘佳琪的球品与人品,才邀请她加盟俱乐部:“她进步快恒正网配资,离不开每一场比赛的认真打磨,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这样的赛场,就是最好的打磨石。”而刘佳琪也感慨:“就算和队友在队内常对练,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这样的氛围里对决,锻炼价值完全不一样,这个冠军对我意义很大。”
臻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